金与铜常在多金属矿床中共生,赋存在各种硫化物、氧化物或天然金属矿物中。由于其矿物结构复杂、嵌布关系多变,不同类型的金铜共生矿在选冶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可选性和提取难度。那么,如何从铜中分离出黄金?本文将介绍五种典型的金铜共生矿石类型,并针对每类矿石讨论其选矿工艺,帮助实现金与铜的高效分离与资源更大化利用。
在金铜伴生矿石中,金和铜常呈复杂共生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典型类型,每种类型对应的处理工艺需因矿制宜、科学选型:
1.黄铜矿型金铜矿
铜品位:0.3%词1.5%
金品位:0.2~3.0 g/t
共生特征:金主要以微细粒自然金或包裹金赋存在黄铜矿中。
处理方法:推荐采用“优先铜浮选+尾矿氰化”的组合工艺。浮选阶段以黄药(如丁基黄药)为主捕收剂,配合石灰调节辫贬至1011,回收铜品位可达20%以上;随后对浮选尾矿进行氰化提金,通常采用颁滨笔工艺,金回收率可达85词90%。若铜精矿中金含量超过5驳/迟,可进一步焙烧+氰化或直接冶炼以提取伴生金。
2.斑铜矿型金铜矿
铜品位: 1.0%~3.0%
金品位: 0.5~2.0 g/t
共生特征:金多与斑铜矿及其他硫化物共生,粒度细。
处理方法:此类矿石中斑铜矿活性高,易浮选,而金常与斑铜矿、黄铜矿共生。推荐在pH 10~11条件下使用混合捕收剂(如黑药+黄药)进行铜浮选,铜回收率可达85%以上。浮选尾矿则进行常规氰化,氰化时间控制在24小时左右,金回收率可稳定在80%以上。注意在浮选阶段应加强中矿再磨与精选操作,防止金“跑失”。
3.铜蓝/孔雀石型氧化金铜矿
处理方法:氧化铜矿石中,铜以碳酸盐形式存在,金多为自然金,但伴随少量包裹态金或吸附态金。传统氰化效率低,主要受溶铜的影响。推荐先采用氨浸或弱酸预洗去除可溶性铜,减少氰化剂消耗。随后进行氰化浸出,金回收率可达75词85%。对于部分矿体,可采用氨-氰联合浸出体系,通过络合提金、提铜双重路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4.毒砂/黄铁矿型难选金铜矿
铜品位: 0.2%~1.5%
金品位:1 ~ 8 g/t,部分可达10+ g/t
共生特征:金多呈超微细粒包裹于砷铁矿或黄铁矿内,伴高铜。
处理方法:该类矿石中金高度包裹于毒砂、黄铁矿等硫化物内,常见“锁金”现象,直接氰化金回收率往往低于30%。此外,矿石中常含砷、锑、硫等有害杂质,对环境与工艺均构成挑战。
推荐采用预处理-氰化联合工艺:
·焙烧:在500词650℃条件下中温焙烧,破坏硫化矿晶格,释放金;焙烧产物经水洗脱酸后氰化提金;
·生物氧化(BIOX):利用嗜酸性细菌氧化硫化矿(如A. ferrooxidans),释放包裹金,环保性好,适用于砷含量高的矿石;
·高压氧化(笔翱齿):在&驳迟;200℃、&驳迟;1.5惭笔补条件下强氧化处理,可完全打开“锁金”结构,金回收率可达90%以上,但设备投资与运行成本较高。
根据矿石中砷、硫含量及金粒度等参数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方式,是提升难选铜金矿回收率的关键。
5.天然铜+金矿
铜品位: 2%~4%
金品位: 0.5~3 g/t
共生特征:金与天然铜呈自然共生,易损失于尾矿。
处理方法:处理时应采用重选+浮选联合工艺。首先通过跳汰或摇床回收粒状金铜,再经弱浮选提取铜矿物。在后续氰化阶段,为避免天然铜与氰化剂反应造成损耗,需添加适量抑铜剂(如硫代硫酸钠或氨水络合体系),将铜离子稳定络合,控制氰化剂消耗在合理范围(<0.05% NaCN),确保金的回收率稳定在80~90%。
结论
掌握矿石类型是制定分选工艺的基础,选矿工艺需根据铜的赋存形态、金的粒度特征以及伴生杂质等因素综合决策。通过分类识别典型矿石类型,结合“浮选-氰化”、“预处理-提金”等工艺,可以实现金与铜的高效分离与协同提取,更大限度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
如需获取铜金矿定制化选矿解决方案,欢迎联系鑫海矿装技术团队。我们提供从实验研究、工艺设计到设备成套与项目建设的一站式服务,助您打造高效、环保、可持续的金铜选矿系统!
- 上一篇:尾矿库:从设计到施工的尾矿存储解决方案
- 下一篇:暂无